走进灵川县灵川镇民治村委木匠户村,一条宽阔的水泥道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一栋栋楼房整齐划一,屋前屋后都种植着景观花圃。在村前的池塘边,村民俦阿姨正在洗菜,清澈的水面映照着她的笑脸。“这几年环境变化太大,现在住在这里,不仅环境好,球场、文娱室、绿化都有规划,特别舒心。”俦阿姨说。
木匠户村的变迁只是五年来桂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四个字看似简单,却涵盖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
五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向桂林市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3年以来,桂林市持续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改善乡村基础设施。通过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统筹推进农村的垃圾污水治理、道路通行、饮水安全、村屯风貌、住房安全和能源利用水平提升等工程,让许多像木匠户村一样的小村庄,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结合产业发展、风貌改造和观光旅游,在主要江河流域、旅游通道、交通干线等区域建设生态乡村示范带。目前,桂林市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59个、自治区级生态村151个,数量居广西各市之首。“城乡一体、生态美丽、文化多元、富裕和谐”的大桂林、大家园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美丽乡村处处洋溢着崭新的气象。
清洁、生态、宜居“三步走”: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桂林通过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着眼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先后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共进、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农民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今年6月,市委书记赵乐秦在参加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时如此总结桂林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
回望2013年,桂林开始实施“美丽桂林·清洁乡村”工程,通过多年的努力,桂林各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农村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漂亮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幅幅如画般的田园风光。“每人每月集资3元保洁资金,并列入《村规民约》中,大家要共同遵守。如果没有意见,请大家鼓掌通过。”伴随着一阵热烈掌声,荔浦县青山镇和平屯的保洁制度被正式列入到《村规民约》当中,成为和平屯村民积极参与清洁乡村活动的见证。据了解,十八大以来,全市1600多个行政村、1.7万多个村屯实现卫生保洁和垃圾处理全覆盖;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村屯绿化、道路硬化、饮水净化“三改三化”成效明显。
2015年到2016年,广西又集中开展了“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两年来,桂林率先在全区试点改厨改厕,2000多户农户告别“土厨房”、“土厕所”,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同时我市还完成了1110个示范村屯、15970个一般村屯的绿化活动,新增绿化面积2万多亩,种植苗木384.98万株,基本实现“一村一品”、“一个村屯一个绿岛”的目标。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黄岭村一带,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既可以自住又能接待游客,门前溪水潺潺,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红红火火的柿子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一派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象。从2012年开始,恭城率先实施沼气“全托管”模式,破解农村养殖污染环境难题,随着“美丽桂林·生态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该县农村人居环境在全国已居于领先地位。2015年11月,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后,“恭城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堪称桂林建设“美丽乡村”的典范。去年,周家斌市长到恭城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时指出,恭城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从今年起,“美丽桂林”乡村建设的重点转移至宜居乡村的建设。今年2月,在全市农村脱贫攻坚和“美丽桂林·宜居乡村”工作会议上,赵乐秦书记提出要求:“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今明两年桂林将在持续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基础上,全面启动宜居乡村建设,重点实施‘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3个专项活动。”10月下旬,记者来到灵川县公平乡田心村委田心4队,只见一片面积30多亩的花海与远处的青狮潭湖面、青山连成一片。近五年来,田心4队依靠上级各部门的扶持以及村民自筹资金,先后投入100多万元修建了进村道路、村巷绿化、旅游厕所、垃圾收集池、污水处理设备等基础设施,占地4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楼也在去年完工了。“该村已经成为公平乡打造‘宜居乡村’的示范村屯,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党旗领航,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活动,引导群众继续提升村容村貌,发展生态宜居游,让乡亲们更富裕。”公平乡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未来,桂林还将通过打造幸福乡村,进一步完善提升“美丽乡村”的格局与内涵。
融合互促强产业,激活美丽乡村发展内在动力
“村子环境改善后,我们的生意也好了起来。”阳朔县高田镇竹蔸寨村民陆子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笑意盈盈地说。
改变始于2014年,阳朔对竹蔸寨村的民居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竹蔸寨村实现美丽嬗变,村民纷纷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开起农家饭店和家庭休闲旅馆,吃上了旅游饭。陆子运说,竹蔸寨村70%以上的村民从事旅游经营,年人均收入近3万元,尝到甜头的村民更加爱惜环境,纷纷成为生态发展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竹蔸寨村的故事是桂林“一核三区”(以雁山区为核心,以阳朔、兴安、龙胜为副中心)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框架正不断羽翼丰满的生动例证。
硬件技术设施的完善,改变的是乡村的面子,实现村庄的内外兼修,更需要理顺发展思路和机制。美丽乡村的系列建设,让村庄的发展思路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效融合,涌现了一大批农村旅游区和农家乐。2015年,作为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的兴安县严关镇马头山村,修建绿道后备受游客青睐,当年国庆黄金周就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而遇龙河生态示范区的家家户户村民都从事民宿餐饮业,旅游旺季时甚至一房难求。
“我们只要保护好了青狮潭库区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思路,5年后我们这里将又是另一番景象。”58岁的涂荣生是灵川县公平乡新江村委的老支书,如今抛弃了十几年“网箱养鱼”致富发展模式的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帮扶下搞起了乡村旅游。他们在库区边种花种草,建自行车道,开起了生态农家乐,说起今后的发展,他满怀信心。
近年来,全域旅游的全新概念让桂林乡村发展有了不少新思路,也有了发展后劲,有了发展信心。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5300多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00多万人次。有了强劲的产业支撑,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在广西处于领先地位。去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年增长10%。
到2018年,我市集中力量、资源、资金,分两批打造的全长约684公里的8条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将基本建成,大漓东生态示范带、桂林—阳朔—荔浦、桂林—恭城—平乐同安、桂林—临桂—龙胜、桂林—兴安—全州、桂林—永福、桂林—资源、桂林—灌阳等乡村生态景观精品线路,将让桂林的乡村由内而外焕发生机活力。
此外,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的桂阳公路百里金桔、湘江资江流域百里葡萄长廊、全州“三水一湾”循环农业和阳朔、恭城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城郊“菜篮子”等6条万元增收示范带也逐渐成型。
近年来,桂林美丽乡村建设可谓硕果累累,多项指标居广西首位。全市启动创建区、市、县、乡4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79个,其中有54个获自治区认定,认定数在全区排名第1位。此外,桂林有半数县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占广西一半以上。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农家乐总个数超过1200个,从业户数超过4万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21个,居广西首位……
而桂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也真正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由原来的零星粗放的“农家乐”,发展成为以旅游为重点的“农家游”,一批在村庄里拔地而起的特色民宿向八方来客展示田园可以雅俗共赏的美好景致,从业农民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一系列示范区、示范带的建设,在全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桂林各县乡村纷纷开始了以生态建设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引擎的因地制宜的美丽乡村建设。